【學生投稿】我的天台種植課

撰文:李綽茵,工程學院二年級生


我的天台種植課

我對種植和大自然有莫大的興趣,所以一聽到課程有天台種植活動時,就決定一定要報名參加了。相信和其他同學一樣,當時我覺得這活動很特別,我從沒想過經典文本也可以跟種植有關;而且,習慣了中學以及主修科目比較死板的教學,天台種植活動這種落手落腳的學習就更吸引了。天台種植活動的目的,就是希望透過種植,以體驗學習的方式學習經典文本。

幸運地,我成為三十位參加者的其中之一(三天就額滿了)。天台種植活動分三次進行,每次有十名學生。活動於十一時至一時半在許讓成樓天台進行,老師先帶我們在天台農圃走一圈,向我們介紹農圃的植物。這裏種了不同的蔬菜和香草,全都是可食用的。老師亦介紹了一些設施的「身世」,例如天台用的桌子原來是以前中大考試用的。透過重用這些別人眼中的廢物,天台農圃不但可以減輕堆填區的負擔,亦無需浪費資源製造新的傢俱。參觀過後,老師便就著「與自然對話」課程中的文本跟我們做了些分享及討論,然後就到真正動手的時間了。我們先倒出一些舊泥,然後加入堆肥、珍珠岩等其他物料混好,再把混好的泥放入發泡膠箱,最後播種和灌溉。

課程中其中一篇經典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文本提及同一物種中存有變異(variation)。這在農作物中不難發現,例如同一棵豆角,有的豆長,有的短,有的大,有的小。在有限的資源下,不同的個體間會有競爭。就好像農作物和野草會同樣需要泥土中的養份,就會出現競爭。由於人類只想要農作物,野草就成了「有害」的、需要除去的植物。同樣地,一些以農作物作糧食的昆蟲也變成人類的競爭對手,變成需要被消滅的「害蟲」。文本亦提到透過天擇(natural selection),物種的差異愈來愈明顯(divergence of character),直至成為不同的品種。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甘藍,其實日常所吃到的西蘭花、芥蘭、椰菜和羽衣甘藍全都是這個物種的,只是經過多年來的人擇(artificial selection),它們已經變得完全不同。天台農圃為文本的概念,提供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令我對文本有更深入的了解,亦讓我懂得如何把文本內容應用到生活中。

另外一篇與種植有關的經典是Rachel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文中提到人類過度使用除草劑影響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除草劑就是化學農藥的其中一種,它對生態造成很深遠的傷害。許讓成樓的天台農圃採用有機種植,即不用任何化學農藥及化學肥料。老師亦分享了他對有機種植的看法,他說:「很多人會問:『為什麼有機菜這麼貴?』,但他們應該問的是:『為什麼超市的菜這麼便宜?』」種植需要很多人力和時間,因為需要頻繁地除草、撿走毛蟲、做堆肥等。為使農作物的價錢降低,不少農場就大規模噴灑化學農藥和肥料,減省人力成本。這樣雖然降低了金錢上的成本,消費者卻付出了環境及健康的成本。天台種植活動令我對文本作出更多反思,亦讓我反思我平日的生活習慣。

此外,課程中亦讀到James Watson的《DNA:生命的秘密》,當中形容生命只是由物理和化學反應組成,導修課中也就此討論了一番。植物的生命似乎也只是物理和化學反應,它們透過物理的方法吸收陽光和養份,然後透過化學反應製造出食物。雖然我在中學的生物科學習過植物生長的方法,但到真正種植時,也不禁讚嘆生命的奇妙。一株兩米高木瓜樹的生命,就是始於一顆只有五毫米長的種子。透過與大自然的接觸,這天台種植活動讓我能真真正正地與自然對話,而不只是通過文本學習,對於平日的課堂絕對是一個很好的輔助。

整個天台種植活動中,很深刻的是把舊泥倒出的時候,因為在倒泥的一刻,無數的蟑螂(不是平日所見的家居蟑螂)和螞蟻蜂湧而出。由於我在讀「與自然對話」前,已加入了中大農業發展組的幹事會,試過種植,也見慣蟑螂等昆蟲,所以我沒太大反應。但有些同學卻嚇得立即退後,有位有輕微潔癖的同學甚至不想走近泥土,連用工具混泥也不太願意。只懂落井下石的我當然取笑了他們一番,但這件事反映一個更深入的問題,就是現今不少學生和小孩缺乏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因而覺得大自然是骯髒或危險的。一位美國的記者Richard Louv曾形容這為「大自然缺乏症」(Nature Deficit Disorder)[i]

就香港的狀況來看,孩子在過多的功課和興趣班之下,能到野外的機會少之有少。即使能到了野外,不少家長亦會叫子女不要觸摸泥土、動植物,因為怕骯髒、有細菌。但我認為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其實我們是有抵抗力的,反而過度的保護下我們才慢慢失去抵抗力。只要懂得大自然的規矩,大自然其實不危險;就如同不懂城市的規矩,城市也是很危險的。在天台種植活動中,老師介紹香草時鼓勵我們用我們用手揉一揉葉子,令香草的香味散出,黏在手上。整個活動我最喜歡的部份是做農務,因為可以親手觸摸泥土。雖然老師提供了鏟子等工具讓我們把泥土混合的,但我喜歡用手,我覺得觸摸泥土的感覺很舒適。大自然的各種事物有不同的質感,例如讓昆蟲在手掌上爬過,觸感是很有趣的。我想,被大自然觸動過,就會從心底裏懂得保護大自然。

[i] Louv, Richard. (2005) Last Child in the Woods: 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 Disorder. Chapel Hill, NC: Algonquin Book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