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通識科專訪】從農業認識都市 中大的第一個農業課

撰文:梁天心(文化研究四年級)、杜詠晞(酒店旅遊及房地產二年級)

每天清晨一推開門便能看見一大片綠油油的農田,蝴蝶蜜蜂四周飛舞,清新草香撲鼻而來……相信不少自幼生活在都市的同學都曾幻想過能在鄉間生活,每天感受大自然的氣息。然而,當我們真正走進農田,以農夫的生活方式過日子時,又是怎樣的呢?

今年,城市研究課程開辦了中大首個農業課程—「認識都市農業」,由積極參與農田保育多年,現任土地正義聯盟執行委員的劉海龍(下稱「阿龍」)任教,與同學一起探討農業在都市的價值。為何農業對一個城市如此重要?是否只有在元朗、粉嶺的田野才算是「農業」呢?這些疑團都能在課堂上為你一一解開。

和農田相遇

阿龍自幼生活在近郊,小時候上學放學都會經過農田,自少便對大自然心生喜愛。長大後隱約覺得自己將來會投身環保事業,於是便選擇了入讀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不少人都會好奇,這位「農業戰士」的大學生活是否轟轟烈烈的呢?阿龍笑說,自己的大學生活與普遍大學生差別不大,但自從上了一個有關土壤的課堂,發現土壤原來是如此具生命力和變化的,然後才更關心土地。

然而,真正讓他投身農業研究的,是準備畢業論文時期的經歷。那時,阿龍認識了一群參與社會運動的朋友,開始關注香港本土的田地問題。經歷2010年11月南生圍大火一事後,讓阿龍看見大自然脆弱的一面,他深深明白「保育」絕不只是一個畢業論文裡的學術題目,而是需要作出實際行動,於是他便決心投身社會運動,成為了他人生中其中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後來,阿龍在中大開始帶不同同學到新界郊野考察,及後更成立了「新界西北研究組」,希望喚起同學對郊野農田的關心,研究組後來演變成現在廣為人知的「中大農業發展組」。


阿龍圖左一參與反東北發展示威

為何起樓就要犧牲農田?

「土地攞嚟住都唔夠,仲用嚟耕田?」香港房屋需求極高,不少人質疑農業的存在價值,但阿龍卻認為,房屋與農業沒有必然衝突,「考慮用咩地起屋之前係咪應該要好好檢視下宜家房屋嘅居住狀況?」現時,不少投機人士買樓只用來炒賣,而政府又不懂好好運用土地資源,例如打着市區重建的名號,卻沒有好好處理重建區居民安置問題,這不僅不能舒緩當區房屋問題,甚至有可能增加其他地區的房屋需求。有些房屋問題能透過土地的適當運用而改善,「一步跳」到開拓新土地上並不應該。「希望大眾唔好有咩事第一時間拎農土嚟開刀,可以仔細諗下中間存在嘅問題先。」

大學在農業發展的角色

阿龍選擇在大學推動農業,因為他認為大學生的參與對農業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香港農業界青黃不接,如要發展本地農業,我們則需要一個途徑,讓新人可以有系統地學習農業知識,並更多研究外國的相關經驗。因此,大學在推動農業上的角色十分關鍵。阿龍提及,不少鄰近國家均有設立「農業大學」,專門教授與農業生產及銷售有關的知識, 不單覆蓋耕種方法,更涉及中間的物流、品牌管理、銷售鏈等專業知識。反觀香港,他坦言現時實在無充足的條件建立專門的農業學校。所以,他認為現階段可以先在各大學開辦農業課程,「希望俾同學知道發展本地農業唔單止可以解決食糧來源單一嘅問題,諗深一層亦係發展多元經濟嘅一個方式,甚至可以解決迫在眉睫嘅堆填區問題,令廚餘『棄有所終』。」

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兼城市研究課程主任伍美琴,去年邀請阿龍開辦農業相關的通識科目,於是促成了「認識都市農業」這一科。阿龍説,以往大多他自己教授的都市農業課程都是在坊間開辦的短期課程或興趣班,所以今年能在大學通識教農業,對他來說簡直是夢想成真。


阿龍在課堂上用此圖 I go to school by cow那些認定屯門落後的偏見(圖片來源So Ting Lai)

「認識都市農業」

透過這個課程,阿龍希望同學可以認識農業在城市中的價值。「成日有人話屯門、元朗有牛,就以為好唔『都市』,甚至帶點貶意地覺得依啲地方離生活很遙遠。」有些人會因為一個地方的農田風貌而認定其為落後,但其實有農田不等如落後,農業也不只是鄉郊的專屬產業,在城市一樣能夠發展。阿龍希望重新定義「都市」一詞,探討農業可以在城市中如何發生,從而促進生活,增加城市的韌性,令城市持續發展。

食物教育 大學生親自學耕種

課堂上,阿龍時不時拿出「道具」來教書,例如在第一堂,他就送同學每人一棵寧夏菜心,藉此講解香港食物、出口和農業情況。之後,他又再送自家種植的四棱豆──一種在東南亞廣受歡迎的蔬菜,希望藉此讓同學思考農業的經濟模式:作物如何賣?如何定價?阿龍在課堂上經常別出心裁,除了讓同學更容易掌握相關知識外,更重要的是使他們能將所學扣連生活,從日常中接觸的食物得到啟發。


阿龍自家種植的四棱豆(圖左),以及從寧夏進口的菜心(圖右)

户外考察 將學習應用中大校園

「如果認識農業,卻一棵物都沒有落手落腳去種、觀察它們的生長過程,會是個很大的缺陷。」阿龍的課堂另一個特別之處,是有十位同學可以嘗試親力親為去種植,阿龍稱這十位同學做「十勇士」。在一名種植導師的指導下,「十勇士」在中大綜合教學大樓(AIT)天台的一塊田上負責種植、打理,從中學習種田技巧和其他農耕實務,為期三個月。這些很難單純從書本上教,「只有親身經歷過好曬(編者按:形容天氣炎熱),淋水,不要懶惰」,才能體驗這種「食物教育」。

「大學生係最難負責任種植嘅一班人」,阿龍說過往不少人和他有相同的印象,因為中、小學生有老師的督促,在職人士又自發出自興趣耕作。因此,他希望從「十勇士」的互相補位、組織網絡,找到大學生能堅持下去的種田模式。他又讚賞同學很負責任,「種田有無心機一定看得出」,看到田中堆滿了各式各樣的菜,蘿蔔、四季豆、肉茄、芫茜⋯⋯阿龍笑稱「種得好過我家中塊田。」看到同學因植物的成長而雀躍,又拿出單反相機不斷為植物拍照,讓阿龍感覺到他們真的能從食物中學習。

 AIT天台圖片來源:Milky Suen‎

除了種植體驗外,阿龍更計劃了幾次户外考察。有一次是考察中大校內的種植空間,例如大學圖書館天台、聯合書院湯若望宿舍旁的UC田等,看看不同的人如何利用大學空間進行種植。另一次是考察天水圍的屋邨種植,了解天水圍居民如何由下而上,成功推動在公共屋邨花槽種植香草。兩次考察過後,阿龍分別要求學生「在中大選取地方設計園地」及「為自己社區設計兩種農作物出售」,阿龍說,當中「有唔少真係出得街嘅計劃」,他甚至鼓勵同學直接向校方提議,把計劃實行。

「讀完課程後,同學未必會向耕種發展。」但他期望同學在購買食物、望著食物時會思考更多。又或者當聽到有其他人說農業無用,而用盡所有地起樓時,他們會有想辯論的心。甚至,進而將對農業的關注,放回主修學而致用,例如工程系設計農業機械人、工商管理系做的食物品牌定位,「把這粒種子,放到主修看看它如何生長。」


推動農業發展的決心堅強如狼人

[gs-fb-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