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謝偉傑——談談「這麼遠,那麼近」的歷史
在過去,歷史是最重要的知識來源,到了現代,學科分立與分工漸見仔細,各科皆有其史。那麼,在當下獨立地研習歷史學可以有甚麼得著?《大通報》陳偉邀請了中文大學歷史系的謝偉傑教授,分享歷史在現代的意義,並思考歷史學與通識教育何以結合。
在過去,歷史是最重要的知識來源,到了現代,學科分立與分工漸見仔細,各科皆有其史。那麼,在當下獨立地研習歷史學可以有甚麼得著?《大通報》陳偉邀請了中文大學歷史系的謝偉傑教授,分享歷史在現代的意義,並思考歷史學與通識教育何以結合。
中文大學的通識課程包羅萬有,有趣而不失學術性,箇中設計與理念究竟如何?這次《大通報》陳偉邀得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兼2020年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得獎人鄧偉文博士,與我們分享他與人類學的故事,並談談他在通識課程中的教學理念與心得。
本活動是可持續發展目標論壇系列講座,由李成業教授、崔佩怡博士及 Serag Heiba 同學主講。
一九七零年代,意識到有需要推廣環保,四月二十二日被定為世界地球日。進入二十一世紀,環保問題愈見嚴峻,人類對海洋在內的大自然破壞顯而易見。今年四月二十二日,可持續發展目標論壇系列以「沒有紅樹和珊瑚的世界」為題舉行講座。活動分為三部分:生命科學學院李成業教授及崔佩怡博士分別分享海岸紅樹及海洋內珊瑚的世界,提出海洋保育之道。能源與環境工程學系Serag Heiba同學則向參加者提出青年保護海洋的方式。
[Author: S M Faisal Bin Ibrahim] Before the COVID-19 pa …
by Shiven Garg It isn’t by getting out of the wor …
by Laurentius Mikhael Many students would initia …
人類或許無比渺小,但其向宇宙奧秘探索的腳步從未停竭。卡爾・薩根(Carl Sagan)正是其中一位終生沉醉宇宙研究,並積極推動科普教育的天文學家。是次讀書會,通識教育部邀來天體物理學博士余海峯分享其閱讀薩根所寫《宇宙・宇宙》(Cosmos Cosmas)與相關著述的心得,盼引領觀眾一探美麗璀璨的太空異境。
樊善標教授分享 一、誰是葉靈鳳? 葉靈鳳出生於1905年,於1975年逝世。20年代時,葉靈鳳便 …
機器可以思考嗎?
在網路發達、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日,有關人工智慧的討論不曾間斷。然而,事實上,人工智慧並不是一個新興的話題,早在1950年代便已有科學家開始探討機器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此次經典讀書會由中文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高級講師江啟明博士主講,分享電腦科學之父艾倫.圖靈(Alan Turing)的經典論文《計算機器和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以及其所帶來的反思。
本文為2021年1月14日「Food Safety in Europe,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 One Health」的講座摘要紀錄。
全球疫情肆虐。這場「世紀瘟疫」,幾乎顛覆現代人對當今公共衛生的觀感,也使人們更加關注健康和衛生議題。通識沙龍邀請了荷蘭學者Dr. Bronzwaer,分享歐洲的食品安全措施,乃至現代社會的食品安全威脅如何影響人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