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報專訪:知識人的旅途——張曉宇漫談古今學術
談起「學術」,不少人會肅然起敬,多了幾分敬仰。但是,學術的內涵與精神在古今之間經歷了多次轉折。當我們在談論學術時,我們在談論甚麼?這次《大通報》邀請了中文大學歷史系的張曉宇教授,與我們漫談今古學術。驀然回首,學術的變遷或許是知識人旅途的見證。
談起「學術」,不少人會肅然起敬,多了幾分敬仰。但是,學術的內涵與精神在古今之間經歷了多次轉折。當我們在談論學術時,我們在談論甚麼?這次《大通報》邀請了中文大學歷史系的張曉宇教授,與我們漫談今古學術。驀然回首,學術的變遷或許是知識人旅途的見證。
五十年代的香港,戰亂方息、人潮湧湧、百廢待興。街道日夜喧嚷、擁擠的唐樓交雜各地方言,報章雜誌漫天飛,一場場精彩的筆會背後是一個個蝸居巷弄、奔走生計的落拓文人。那時候的文字創作者都在關心什麼?創作有多大的自由,又有何種掣肘?他們如何理解自己、自己的作品與這篇土地的關係?
現代智人 (Homo Sapiens) 在約短短廿萬年間從生物界的普通一員躍升為地球的霸主,動物亦自此由人類的敵人與膜拜的對象,淪為被恣意折磨的奴隸。不過隨著寵物文化的興起,近年動物卻又能備受寵愛,晉身家庭成員,甚至有人提倡讓牠們成為具法政地位的社會公民。到底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處理人與動物的關係?本講座嘗試從宏觀的時間向度,介紹人與動物關係的演進中幾個重大轉折,以期回顧過去,反思現在,推演未來。
大學通識部於二零二二年二月十一日以Towards Carbon Neutralit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為題,於網上平台Zoom舉辦本年度第二次可持續發展目標論壇。是次活動有幸邀請到世界綠色組織(World Green Organisation)創辦人及行政總裁余遠騁博士以及我校地理與資源管理系徐袁教授從科學及政策的角度講解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應對氣候變遷的目標 —SDG 13(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3),及「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在過去,歷史是最重要的知識來源,到了現代,學科分立與分工漸見仔細,各科皆有其史。那麼,在當下獨立地研習歷史學可以有甚麼得著?《大通報》陳偉邀請了中文大學歷史系的謝偉傑教授,分享歷史在現代的意義,並思考歷史學與通識教育何以結合。
中文大學的通識課程包羅萬有,有趣而不失學術性,箇中設計與理念究竟如何?這次《大通報》陳偉邀得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兼2020年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得獎人鄧偉文博士,與我們分享他與人類學的故事,並談談他在通識課程中的教學理念與心得。
本活動是可持續發展目標論壇系列講座,由李成業教授、崔佩怡博士及 Serag Heiba 同學主講。
一九七零年代,意識到有需要推廣環保,四月二十二日被定為世界地球日。進入二十一世紀,環保問題愈見嚴峻,人類對海洋在內的大自然破壞顯而易見。今年四月二十二日,可持續發展目標論壇系列以「沒有紅樹和珊瑚的世界」為題舉行講座。活動分為三部分:生命科學學院李成業教授及崔佩怡博士分別分享海岸紅樹及海洋內珊瑚的世界,提出海洋保育之道。能源與環境工程學系Serag Heiba同學則向參加者提出青年保護海洋的方式。
[Author: S M Faisal Bin Ibrahim] Before the COVID-19 pa …
by Shiven Garg It isn’t by getting out of the wor …
by Laurentius Mikhael Many students would init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