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沙龍 GE Salon

通識沙龍2020-21「時代的抉擇」II
GE Salon 2020-21 Choices of the Times II

活在時代中,被時代選上,你我都從沒選擇,無法躲避。然而,在時代中/為時代作怎樣的抉擇,是你我生而為人可以有的選擇,也是不應躲避的選擇。本年度通識沙龍以「時代的抉擇」為題,透過多場專題講座和放映會,從歷史、政治、宗教、科學、教育、發展、情緒等不同向度,與你一同在時代中反思、掙扎,並作「時代的抉擇」。

詳細資料及報名方法 :http://www.cuhk.edu.hk/oge/gesalon

甚麼是元宇宙?

元宇宙是一個聚焦於社交連結的三維虛擬世界之網路,它可讓用戶透過設備「進入」虛擬場所直接與他人互動。元宇宙是這兩三年來備受熱議的科技話題。於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專研計算媒體與藝術的許彬教授一直有研究元宇宙的技術發展,其研究團隊於2021年10月發表名為《關於元宇宙需要知道的一切》的論文,旨在歸納過去他們十多年的研究。其得到廣泛關注,自發表以來已獲得十多萬來自不同國家的點擊率,亦被《香港明報》、《華盛頓郵報》及多家媒體採訪或報導。本講座有幸邀請許彬教授前來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包括技術奇點、虛擬生態系統和研究議程的完整調研,以及這些技術為社會帶來的影響。

甚麼是元宇宙? 閱讀全文 »

問世間希望為何物

畢業工作時趕上沙士,經濟不景氣,薪水微薄,職場體驗極差。不喜歡當打工仔,卻在讀碩士時研究工作。本身缺乏買樓意欲,卻在讀博士時研究買樓。研究主題一直是自己討厭的活動,曾仲堅博士卻有獨具慧眼的結論。本次通識沙龍題為《希望機制與金融化下的香港》,由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梁卓恒博士主持。主講曾仲堅博士是樹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曾博士引入了「希望機制」的概念,從而探究了不同時代人對希望的觀念變遷。

問世間希望為何物 閱讀全文 »

現代主義與香港日常建築

漫步於繁華的香港街頭,穿梭於林立的摩天大樓,與城市共生共息。生活在這裡,我們是否曾細察這些建築脈絡?今次通識沙龍,邀請香港嶺南大學歷史系徐頌雯副教授主講,以建築為切入點,透過現代主義視角,探索日常生活的新視野。

現代主義與香港日常建築 閱讀全文 »

宗教殊途同歸的迷思

宗教都是殊途同歸之說,不僅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也受到一些宗教哲學家支持。對於此一難以証明或否定的「迷思」,是次講座會先結合三種視角來評析,包括:(1)對宗教學方法論的反思、(2)對中國宗教傳統的考察、及(3)對宗教經驗的實證研究;最後將從宗教對話的視角提出一個另類建議。

宗教殊途同歸的迷思 閱讀全文 »

從「香港的文學」到香港文學

五十年代的香港,戰亂方息、人潮湧湧、百廢待興。街道日夜喧嚷、擁擠的唐樓交雜各地方言,報章雜誌漫天飛,一場場精彩的筆會背後是一個個蝸居巷弄、奔走生計的落拓文人。那時候的文字創作者都在關心什麼?創作有多大的自由,又有何種掣肘?他們如何理解自己、自己的作品與這篇土地的關係?

從「香港的文學」到香港文學 閱讀全文 »

從敵人、奴隸到公民——人與動物關係的演進

現代智人 (Homo Sapiens) 在約短短廿萬年間從生物界的普通一員躍升為地球的霸主,動物亦自此由人類的敵人與膜拜的對象,淪為被恣意折磨的奴隸。不過隨著寵物文化的興起,近年動物卻又能備受寵愛,晉身家庭成員,甚至有人提倡讓牠們成為具法政地位的社會公民。到底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處理人與動物的關係?本講座嘗試從宏觀的時間向度,介紹人與動物關係的演進中幾個重大轉折,以期回顧過去,反思現在,推演未來。

從敵人、奴隸到公民——人與動物關係的演進 閱讀全文 »

【通識沙龍】Food Safety in Europe,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 One Health

本文為2021年1月14日「Food Safety in Europe,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 One Health」的講座摘要紀錄。

全球疫情肆虐。這場「世紀瘟疫」,幾乎顛覆現代人對當今公共衛生的觀感,也使人們更加關注健康和衛生議題。通識沙龍邀請了荷蘭學者Dr. Bronzwaer,分享歐洲的食品安全措施,乃至現代社會的食品安全威脅如何影響人類健康。

【通識沙龍】Food Safety in Europe,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 One Health 閱讀全文 »

【通識沙龍】社運創傷與心理治療 (2020-11-19)

【撰文:陳偉】、【講者:葉劍青先生】

本文為2020年11月19日「社運創傷與心理治療」的講座摘要紀錄。//

香港於2019年經歷了反修例社會運動,於2020年則受到冠狀肺炎疫情困擾,整個香港的日常生活都出現了龐大的變化。 經歷不同社會事件及暴力事件之後,不少市民有極大負面情緒,甚至創傷(trauma)。有人形容對香港來說,這是一次觸發人道危機的集體創傷( collective trauma)。有見及此,良心理政及一群義務心理學家在反修例運動以及疫情中都有致力提供各方面的心理支援。甚麼是創傷?個人創傷和集體創傷有不同嗎?在梳理創傷的過程中,敍事實踐如何理解和應對?集體創傷如何轉化?希望這次講座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討這方面的問題。

【通識沙龍】社運創傷與心理治療 (2020-11-19) 閱讀全文 »

【通識沙龍】從科學到醫藥—這麼遠、那麼近 (2021-03-18)

【撰文:董夢溪(Nicole)】、【講者:王建鈞博士】

本文為2021年3月18日「從科學到醫藥—這麼遠、那麼近 」的講座摘要紀錄。//

科學研究新突破為何不能夠立刻解決疾病問題?從基礎科學發現到醫療應用,中間要經歷多少過程?臨床數據成為藥物價值依據的同時,卻提高了開發門檻和延長了所需時間,臨床實驗的完整性如何重要?在以科學為骨幹的主流醫學以外,另類或傳統療法又該如何定位?是次講座以COVID-19疫苗的開發過程展現科學研究與醫療應用的距離,並探討藥物開發者(藥廠)、支付者(政府、保險公司、病人)與處方者(醫生)之間如何利用科學溝通、決策和角力。

【通識沙龍】從科學到醫藥—這麼遠、那麼近 (2021-03-18)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