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通識科專訪】只係諗嘢正面啲?正向心理學的辯解

撰文:衛天蔭(人類學四年級)、蔡明輝(生物化學四年級)

香港學生的情緒問題愈見嚴重。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研究數據顯示,全日制學生的自殺率在這五年內急升超過七成,其中不乏大專院校學生。繁重的課業、複雜的人際關係,還有才剛進大學不久就要開始充實的履歷表,今天大專生所面對的壓力來自四面八方,若在情緒管理上稍有不慎就可能釀成不可挽救的悲劇。所以,如何協助學生管理情緒成為了校方必須處理的課題。

有見不少中大學生認為校園內的情緒管理支援有所不足,這個由心理學系推出的新通識科——由兩名臨床心理學家李運英(Anita)及龐美華(Debbie)任教的「豐盛人生:正向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無疑是校方的積極回應。然而,此課程亦令不少人感到疑惑:到底什麼是正向心理學?這門學問在什麼意義下能夠幫助學生管理情緒呢?

正向心理學作為一種生活技能

「諗嘢正面啲啦。」「唔好唔開心啦。」「你睇開啲啦。」我們總對這些隨意說出口的正向說話嗤之以鼻,因為說這些話不但難以舒緩對方情緒,更可能令人感覺不被理解,於是把本來不吐不快的心事再次吞下。正向心理學以「正向」為名,或許讓人容易聯想到這些正向說話,因而產生反感。

然而Debbie強調,這其實是對正向心理學的誤解。「一味叫人積極是『阿Q』,(這個心態)其實好傷害人,也是壞事。」阿Q精神的問題,在於莫視現實情況的複雜性之下,說出一些無根無力的正向說話。「哀傷有時,有些事應該悲傷,有些事應該憤怒。」人總會有負面情緒,它們來的時候不用否定,亦不用強迫自己在所有情况下都笑面迎人。Debbie強調人類負面情緒的必要性,極力嘗試把正向心理學和隨意的正向說話區分開來,她認為這門學問的精神在於「合乎現實地理解評估自己的遭遇」。只有當學生充分了解和評估現實中所產生的負面情緒,他們才能有效地管理好情緒。


Debbie。

正向心理學雖然重視人的負面情緒,但Anita進一步補充:「不要過分放大(事情的)負面」。她提出一個較少人提及的面向:莫視負面情緒固然不妥,但過分將之放大令到自己一蹶不振卻又同樣不妥。若我們真的遵守正向心理學中「合乎現實」的理念, 那麼在現實中理應不只看見負面情緒,也同時會看見改善問題的動力。「對,或許這個考試真是一時失手,但是原來這個考試只佔評分標準的一成,還可以挽救」,Anita以考試失手為例,指出當評估完自身遭遇後,一個人便要積極著手解決問題。哀傷過後努力改進就是所謂「正向」,但這「正向」並不阿Q。

「沒有(情緒)病是不是就等於心理健康呢?」Anita 提出情緒病與心理健康的區分,使正向心理學的定位更加清晰。如何治療成形的情緒病是傳統心理學的工作,正向心理學則希望在各人的情緒尚未出現大問題前,預先協助他們在日常生活裡掌握切實易行的心理技巧,藉此增強個人的抗逆能力,「我們這個課程教的不是治病方法,而是生活技能(life skills)。」


Anita。

培養習慣與性格優勢

Anita和Debbie 雖然不是正式教師,卻有豐富講課經驗。她們近十年除了接見病人外,還經常到學校和企業當中舉辦工作坊。然而,「其實只是講書不難,但我們想做到的是建立『習慣』(habitual change)。沒有養成習慣,就算心裡相信那套理念,你也不會實行。」二人深知,若要使正向心理學成為同學的生活技能,教學方法就不能停在理論講解上,更要進一步幫助同學養成長期的正向心理習慣。

然而,建立習慣相當耗時。二人過往舉辦的工作坊最長的亦只有六星期,時間限制令這個目標難以達成,因此她們認為有十三個星期的大學課程是個很好的機會。在每星期的課堂中,除了講解必要的理論背景外,Anita和Debbie還會和同學進行各種正向心理練習和活動。這些練習或活動以易做易行為原則,務求讓同學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的實行,久而久之便養成習慣。例如在課程第四個星期開始,同學需要「數算祝福」,每天在Blackboard上寫下生活中值得感恩的數個人或數件事。

「建立正向思維的方法有很多,但不會每款都適用於所有人……例如有些同學平日已從不會『數算祝福』,何況我們要求每日寫三個。」習慣之所以能夠養成,前提是該習慣適合自己。但無可避免的是,基於同學的狀態與情況各有不同,課堂上所教的未必每一項都能人人適用。因此,正向心理學十分重視性格優勢(character strength)這個概念,強調每個人都有其獨一無二的特長及正向品質,而培養習慣的有效方法則是按著每人所獨有的性格優勢而去制定。課堂所教的練習只是初步引介,真正建立行之有效的習慣仍有待同學因應自身的性格特點而作合適的安排和調整。還記得在正向心理學第二節課上,Anita和Debbie就和同學做性格優勢的測驗,現在回想起來,其意義甚大。

「我什麼都不能保證 我只能保證你有逆境」

特別為大學生開設這個課程,除了響應學校教學方針,Debbie和Anita也有自己一番抱負。「正向心理學教的是一種生活技能,這種技能應該是從小到大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大環境中學到的,但社會卻從來沒有去教。」社會經常怪責年輕人抗壓力低、精神脆弱,但為人父母的Debbie卻認為正正是社會缺乏正向心理態度,不斷放大年輕人的缺陷,施以高壓,而忘記教他們把自己視作一個完整的人。尤其是社會以單一標準衡量每個人,年輕人要符合社會期望,而忘記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優勢,可以運用在各行各業。Anita說其實心理學界已經認識到不只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心理資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更加重要,但正向心理學在香港仍未廣為人知。尤其在香港這生活節奏快、競爭力大的城市,大學生抑鬱、甚至被自殺的情況越來越多,擁有正向思維和生活技能更至關緊要。「其實我自己有個想法,希望同學上完這課程之後會幫我推廣正向心理學。坊間有很多誤解,以為我們一味叫人正面。但其實我們很實事求是,像我最常說的,『我什麼都不能保證,我只能保證你有逆境』。學會正向心理學,你就多一件武器,面對槍林彈雨就沒這麼容易受傷,也能更勇敢向前衝。」正如課程名稱的「豐盛人生」,Debbie和Anita說我們也該有「豐盛社會」。不論是在這課程中培養適合自己的習慣,還是走在人生路上,認識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有不同的性格強項和特質,才能走出適合自己的道路,活出「豐盛」。

豐盛人生:正向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Live to Flourish: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逢星期三 4:30pm – 06:15pm YIA_LT8 或
逢星期四 10:30am – 12:15pm YIA_LT7

歡迎旁聽。

[gs-fb-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