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10 月

A Poetic Encounter

In the “Students’ Corner,”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write about anything in relation to GE learning (GEF and the four areas). Huzeyfe Kıran, an anthropology student, describes the learning journey as a poetic encounter. Here is why.

A Poetic Encounter 閱讀全文 »

後疫情旅行的想像

疫情帶來各方面的衝擊,而其中之一就是外遊的限制。不少人既為原來的外遊計劃被打斷而難過,同時也有很多人期待著解封後的「報復式旅行」。但我們到底想要一趟怎樣的旅行?《大通報》學生記者張沚鈴訪問中大講師王劍凡,討論現代旅遊的問題。

後疫情旅行的想像 閱讀全文 »

「吾不與祭,如不祭」——疫下盂蘭,如何慎終追遠?

盂蘭習俗從過去走到現代化的今天,規模日漸萎縮,今年更碰上疫症;有人選擇停辦,有人選擇線上直播,有人認為年輕化非萬能藥,繼續擁抱老傳統,拒絕實體變虛擬。《大通報》學生記者張沚鈴透過訪問瞭解盂蘭勝會的歷史和意義,以及主辦機構及周邊行業面對的困難和掙扎。

(本篇為張沚鈴同學於《端傳媒》的實習作品,獲《端傳媒》授權轉載。)

「吾不與祭,如不祭」——疫下盂蘭,如何慎終追遠? 閱讀全文 »

群體免疫的迷思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讓香港人不得已上了一課又一課「防疫速成班」:「冠狀病毒」、「潛伏期」、「核酸測試」等詞彙,一時人人都掛在嘴邊。疫情發展到這個階段,大眾開始關注何時出現有效疫苗、誰應該先打疫苗等問題,其中一個比較常被誤解的字眼是「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有關疫苗和群體免疫的效果和成功條件眾說紛紜,這些坊間迷思有多可靠?大學通識教育部項目經理(科學教育)[生命科學x通識教育:科學傳播的提昇]馬學綸博士撰文談論群體免疫的迷思。

群體免疫的迷思 閱讀全文 »

【可持續發展目標論壇系列】第五講:如何建構可持續的未來 (2020-06-30)

本文為2020年6月30日「可持續發展目標論壇系列」第五講「如何建構可持續的未來」的講座摘要紀錄。在可持續發展目標論壇最後一節,三位香港中文大學學生/畢業生將透過她們所學和經驗反思,分享她們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踐和憧憬,說明個體和公民社會對於改變未來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隨後,伍美琴教授、黃洪教授將與她們對談,討論建構可持續未來的進路和方法。三位中文大學學生/畢業生的分享將圍繞減少社會不平等(SDG 10)及改善健康(SDG 3);推廣負責任的消費(SDG 12)、杜絕飢餓(SDG 2)和建設可持續發展城市(SDG 11),說明人們的日常行動如何可以對17項SDGs帶來貢獻。

【可持續發展目標論壇系列】第五講:如何建構可持續的未來 (2020-06-30) 閱讀全文 »

【可持續發展目標論壇系列】第四講:人工智能時代下的可持續發展 (2020-06-23)

本文為2020年6月23日「可持續發展目標論壇系列」第四講「人工智能時代下的可持續發展」的講座摘要紀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目標3是「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 而目標13則是「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前者是個人與社會範疇的目標,後者是環境範疇的目標。環境與健康固然關係密切,時至今日,兩者都可以運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術,協助解決一些過去難以解決的問題。

【可持續發展目標論壇系列】第四講:人工智能時代下的可持續發展 (2020-06-23) 閱讀全文 »

【可持續發展目標論壇系列】第三講: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 (2020-06-16)

本文為2020年6月16日「可持續發展目標論壇系列」第三講「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的講座摘要紀錄。在是次講座,劉雅章教授會先從氣候變化的科學證據入手,透過歷史觀察和電腦推算模型,並引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數據,概述全球氣候變化的情況。林漢明教授繼而深入分析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的關係,思考能否運用氣候智能農業,以打破農業增產加劇全球暖化的惡性循環。除了政府政策和科學研究外,生產者和消費者可以在全球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的平衡中扮演什麼角色呢?Francisco Cisternas教授將邀請觀眾參與問卷調查,以了解並幫助觀眾反思自己有多願意為舒緩全球暖化現象而改變消費習慣。

【可持續發展目標論壇系列】第三講: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 (2020-06-16)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