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看肺炎 — 察視先賢古訓

撰文:準醫師 (筆名)

作者簡介:中醫六年級生。余二十有二,鍛練歧黃之術,立志成為蒼生大醫。

 

2020年1月,正當香港人準備迎接農曆新年假期之際,香港正悄悄地步入武漢肺炎的陰霾之中,人們的生活出行開始受到限制,正常生活仿佛從此不再。肺炎懷疑個案不斷增加,令市民惶恐不斷,繼而掀起了糧食﹑日用品,尤其是口罩的搶購潮。咳嗽﹑腹瀉﹑失去味覺和嗅覺,嚴重者會引起其他器官衰竭,長期病患者更容易因此死亡 – 市民對這一連串的症狀的恐懼,都使醫用外科口罩頓成天價之物,變成了市民心中的平安符,甚至變得「一罩難求」。

雖然香港人都一窩蜂地用盡所有方法,包括網上訂購﹑通宵排隊及委託外國親友把當地的口罩橫掃,但原來綜觀全球,身處於不同國家的人民對於這場「世紀大疫症」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有的人心急如焚的不惜以天價囤購口罩,恐怕搶不了口罩則失了性命,縱使要付出大量金錢,亦希望家中有足夠的口罩,以求安心;有的國家,例如英國等地,則提倡群體免疫,若果不幸中了肺炎,便借助人體自身免疫力對抗病毒,產生抗體,隨遇而安;更有身處於外國的人,認為「抗疫」只是陰謀論,是當權者希望藉此控制人民的行為。雖然身處於世界不同地方的人民的態度或許會有所不同,但筆者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會對這種不知名的病毒存有恐懼。在這篇文章,筆者反而更想探討,為何人在疫情爆發前,對於健康的重視程度,與疫情爆發後,會有如此重大的差異?

 

現今生活節奏急促,進食快餐﹑夜睡早起和通宵工作等已經現代醫學證實為有害的文化,一直都深深植根於都市人的生活當中。臨床研究顯示,上述習慣可導致情緒﹑心血管等其他系統機能的問題,嚴重者更可導致死亡。但其實此等問題,並非於現代醫學研究才開始發現,相關觀察於中醫理論絕對不是新鮮事。於漢代成書的中醫理論代表古籍《黃帝內經》中的《素問•上古天真論》早有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意指上古之人都能順應天地之道,作息有時,故得享長壽。但現今之人,卻過度耗損自己,結果在半百之年就英年早逝。

《黃帝內經》(網上圖片)

 

單以睡眠習慣為例子,根據本港創新企業SLEEEP於去年(2019年)進行有關睡眠質量的調查,超過一半受訪者認為自己睡眠時間不足或非常不足,更有近五成人因工作須犧牲一至五小時的時間。看來古籍所記載的,來到廿一世紀,仍然是常態。雖說可能是受工作等外來環境所限,睡眠時間難以充足,但此現象正正反映人們一般都未必掌握及控制自己的健康情況及習慣。縱然如此,人們卻對自己睡眠不足的情況就不以為然,反倒仍願意以睡眠時間及健康換取金錢。故筆者對2011年福島核事故後出現的盲搶鹽潮,以至人們因為肺炎而突然搶購口罩的現象感到驚奇。

在疫情未至之前,筆者已經常聽到長輩說:「人在年輕時,用時間換取金錢。但諷刺的是,人在年長的時候,反以金錢換取尚可苟延殘喘的時間。」無他,人們一直習慣了這個社會運作的規律。大家都明白,機器用久了,都需要保養維修。但醫聖張仲景早於《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說:「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簡單的說,就是從古到今,人們皆是聞疾病已至或將至,才懂得害怕,搶口罩﹑盲搶鹽保命正是最好證明。

 

筆者雖是中醫學生,但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人。為了追逐名利,也曾燃燒自己的生命,不惜達至目的。但在這場疫症中,在不得不放慢自己的生活節奏的情況下,才驟覺昔日確實是不懂愛惜身體,做了太多損陽折壽之事(夜睡﹑愛吃快餐等無一不缺)。親聞世紀疫症殺到,希望搶得口罩保存性命,實屬人性,乃人求存的天性。但當我們勤求古訓,誦讀經典,就會發現古人一早已將長壽保命之法寫進古籍,只是人不懂追尋,反倒以金錢地位為先,最終賠上的只是性命。《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有云:「黃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歧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經典清楚指出,人理應要保存及顧護正氣(意思大抵為現代醫學中的免疫力),才可保自己的健康。即使疫症到來,只要「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要調攝正氣,除了如《上古天真論》般說要「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四時調神大論》亦早已記載四時養生之道,例如在秋天需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所以在面對邪氣來襲之時,尤其瘟疫到來,中醫先賢亦是強調正氣內存,邪便不能傷人。明代醫家張景岳所撰寫的《景岳全書》中提示了人遇到瘟疫時的應堅守的大原則:「瘟疫乃天地之邪氣,若人身正氣內固,則邪不可干,自不相染。故避之之法,惟在節欲節勞,或於房室勞倦之後,尤不可近,仍勿忍飢以受其氣,皆要法也。」

其實,現代醫學中所提倡的健康作息之法,原來早於數千年前的典籍早已有載。可惜的是,現代人卻自以為在過正常的生活,名成利就便是成功人生。但卻忽略了一句老生常談:健康才是最大的財富,是金錢買不了的。

 

身在現代,筆者相當明白都市人自有都市人的苦。有的時候,夜睡早起等情況確實是無可避免。為了盡可能達致較健康的狀態。筆者建議可從運動和飲食習慣方面著手。《呂氏春秋》有云:「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在中醫角度,維持正氣的基本條件就是使氣血流通,只要於平日持續恆常的運動,例如簡單的伸展運動,緩步跑等等,便可以使氣血通達之餘,也不會使身體過份疲勞。而在飲食方面,盡量少食辛辣刺激和肥甘厚膩之品,少食生冷,飲食宜清淡。在疫情期間,不少「打工一族」都需要在家工作,莘莘學子亦要安坐家中在網上學習,反倒少了外出走動的機會,更何況平日已經少運動。但筆者在這次疫情中,反而更學懂每天早上在家中做晨操,甚或在網上觀看一些教授鍛煉心肺功能動作的片段,去學習如何鍛煉強健的體魄。除此以外,更是多了時間在家進食,制定適合自己的營養餐單,配合充足睡眠,心境更是開朗。或許大家可以視因疫情而導致的生活停擺是令大家有機會思考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契機。即使日後疫情過後,要回復正常工作和學業生活時,也可以建基於疫情期間建立的生活習慣而有所調整,延續良好習慣。

而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應嘗試調整自己面對逆境的心態,於面對挫折時,盡可能保持樂觀。尤其在面對疫症時,也許大家都會受每天節節上升的確診數字嚇倒,更有些人出現抑鬱的症狀。但若果情況許可,就嘗試重拾自己的興趣,陶冶性情,減少接觸外來資訊,調整情緒。

武漢肺炎襲港,為人為己,正確的使用配戴口罩是必須的。但在這次疫症中,身為現代人,我們能否多反思自己的健康,繼而反思人和自然的關係?畢竟,「人冇事,先可以做到世界冠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