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沙龍】Food Safety in Europe,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 One Health

「食物界專家」,不分你我他

沙龍甫始,Dr. Bronzwaer便打趣道:「人人都是食物的專家。」此皆因食物乃人類基本需求,人們對其的認識固然不少,有關食物的各種議題也經常受「食物界專家」關注。

人類不可能跟食物分離。每日三餐,似乎已成了現代社會的標準生活模式。吃飯使人相聚在一起,跟知己朋友、工作夥伴「撐枱腳」,也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食物也就成了社交、社會連繫的基本推動力。

食物分配也無可避免地牽涉到人類社會運作的問題。Dr. Bronzwaer提到,現時全球人口接近80億,當中約20億人有肥胖問題,卻同時又有8.2億人營養不良,全球食物分配顯然是長期不平衡。雖然分配不均的現象在近十年來有所改善,營養不良人數逐漸下降,但聯合國近期的報告(〈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顯示,營養不良的人數似乎有反彈跡象,下降趨勢可能消失。種種現象表明,營養不良的起因並非全球食物不足,真正的問題在於分配不均,戰亂地區更是深受其害。毋庸置疑,食物跟人類社會有極為密切的關係,也使不少「食物專家」特別關注相關的議題。

病從口入,食物當然也關乎人類健康。Dr. Bronzwaer舉出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即食物中毒)為例,解釋食物和健康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大約6億人(約世界1/10)會食物中毒,當中雖然大部分個案只是不太嚴重的腹瀉,但仍然導致約42萬人死亡。Dr. Bronzwaer指出,這個數字十分驚人,是COVID-19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截至2021年1月,如以撰稿時間之數據而言,則是COVID-19死亡人數的十分之一),足證食物安全是極為嚴肅的問題。

 

傷痛過後:消費者與食品安全的情意結

歐洲方面一直非常關注食品安全。Eurobarometer在2019年調查歐盟公民對食品安全的態度,當中65%受訪者認為食品安全是選購食物時的重要考慮因素,但亦有約三分之一的人對於此項聲稱持相反意見,因他們較堅定地相信其所購買的食物本來就很安全——這些民眾認為,食品生產者若將不安全的食物流入市場,那他們就並非「售賣食物」,而是出售一些味道與外貌跟食物相似的物體,超乎他們的想像,因食物理應是有營養、健康且安全的。是故他們購買食物時,並不會太注重食品安全的問題,但這也間接反映歐盟公民本質上也非常執着於食品本身是否安全。至於歐洲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資訊的信任程度,Dr. Bronzwaer根據調查結果的順序,將安全資訊來源分成兩組:

  • 第一組較獲民眾信任,主要包含權威人士及機構:科學家、消費者組織、農民、國家政府、歐盟機構及非政府組織。以上除農民外,皆於食品安全界扮演較專業、權威的角色,獲信任的比率都接近甚或超過60%。
  • 第二組則包含記者、超市、食品製造業界、社會名人及部落客(bloggers),其獲信任的程度皆比第一組的人士或機構低。

歐洲民眾最信任科學家,且社會名人及部落客在食品安全資訊方面的獲信任程度最低,反映歐洲民眾有良好的意識,傾向信任權威人士,更會理性地質疑公共媒體及利益相關者的資訊,Dr. Bronzwaer認為這是健康的現象。

在食品安全方面,歐洲民眾的主要關注點是抗生素荷爾蒙、農藥殘餘物,乃至食品添加劑及污染物對健康的危害Dr. Bronzwaer指出,歐洲人之所以如此着重食品安全,或可追溯到1990年代於歐洲爆發的狂牛症(BSE,又稱Mad Cow’s Disease)。狂牛症爆發的源頭是廚餘,當食物遭廢棄後,染上朊病毒的動物的大腦重新插入飼料鏈,供活動物進食,漸漸演變成「同類相食」,催生狂牛症、腦炎、庫魯病等傳染病,最終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類社會,造成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爆發。Dr. Bronzwaer謂,雖然當時死亡人數僅有數百至數千,遠比COVID-19少,但已嚴重影響歐洲消費者的信心。

 

痛定思痛:歐洲食品安全的新氣象

狂牛症大爆發可謂歐洲食品安全監管的一大轉捩點。1997年,香港出現H5N1流感病例,時任衛生署署長陳馮富珍謂自己「日日食雞」,冀能釋除市民疑慮,繼而慘遭市民恥笑及批評。無獨有偶,歐洲爆發狂牛症期間,時任英國農業部長John Selwyn Gummer亦有類似舉動:為穩定民心,Gummer及其千金在鏡頭前吃牛肉,希望證明當時的食物安全,然而Gummer的判斷事實上是錯誤的,狂牛症隨後亦大規模爆發,因而削弱了歐洲民眾在食品安全方面對國家政府的信心。

狂牛症事件促使歐洲修訂《一般食物法》(General Food Law),將科學和政治區隔,前者主要是食品風險評估的工作,由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負責;後者則主要是由各國政客向民眾通報,使得食品安全資訊更公正,責任亦自此由歐盟委員會和成員國共同承擔。同時,由科學家組成的風險評估員團隊亦獲授權與民眾溝通,通知民眾相關的食品風險事宜,而非僅有政客能通報,寄望以此重拾民眾信心。Dr. Bronzwaer續指,《一般食物法》的修訂,確實大大地改善歐洲食品安全,然而民眾信心仍未完全恢復。

EFSA其後的工作在挽回民眾信心方面取得較大進展,Dr. Bronzwaer繼而舉出EFSA秉持五個核心價值:

  1. 科學(Scientific excellence):EFSA成員與專家甚至各國領導合作,故可靠性高。
  2. 創新(Innovation):EFSA每年出版超過500份刊物,而出版物及研究成果必須經科學界審查,故質素亦非常高。
  3. 合作(Cooperation):EFSA會積極給予成員國意見,讓政客能及時與民眾溝通,保障民眾健康;且與各國食物管理部門、科學家和監管者有密切聯繫。
  4. 獨立(Independence):EFSA是獨立的機構,不接受業界任何金錢利益,故能獨立地提出意見,不受各界影響。2019年更通過新規定,必須公開所有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數據,因此整個過程都非常透明。
  5. 公開(Openness):EFSA的工作過程及方法公開予大眾,且所有出版刊物都能免費閱讀,因EFSA是因要重建消費者信心而成立。

Dr. Bronzwaer繼而指,機構是否獨立及公開透明直接關係到民眾的信任度,是EFSA非常重要的宗旨。

EFSA為5億歐盟公民服務,但因語言及主權因素關係,與民眾溝通的工作通常是由各成員國的政府處理,故EFSA甚少直接與民眾接觸。然而,EFSA會積極跟各國政府溝通,再由政府通報相關資訊予民眾。多年來,EFSA處理過多宗生物危害及化學危害事件,諸如沙門氏菌、李斯特菌等病原體,或是於食物生產過程中進入食物鏈的有害化學物,最終成果皆不俗。Dr. Bronzwaer特別強調2016年在歐洲出現的禽流感危機,當時該病很可能會成為像COVID-19般嚴重的瘟疫,幸有EFSA及各國政府、科學家合作,方能阻止悲劇發生。

 

新世代與新危機

二十年過去,狂牛症的陰霾早已不復存在,然而並不代表歐洲人迎來食品安全的烏托邦時代。Dr. Bronzwaer慨歎,近年愈趨嚴重的環保問題也間接影響了食品安全及質素。全球環境出現大轉變,正如塑膠廢物不斷增加,掀起環境污染的擔憂之餘,亦為食品安全帶來新危機——塑膠垃圾被棄置大海後,會經食物鏈重返人類社會,而塑膠對人類健康有多大危害則仍未能確定,是故環境的變化並非只關乎環保、污染,亦是食品安全、人類健康的重要問題。

Dr. Bronzwaer又指,全球急劇的城市化趨勢亦會導致食品安全出現新的挑戰。1950年代,全球約三分之一的人住在城市;然而半個世紀過去,變為只有三分之一人住在鄉村,結果完全顛倒,而城市的範圍仍然隨着現代化而不斷擴大,嚴重影響食物供應。有見及此,近年各國開始研究城市農耕,望能於城市內生產更多食物,但城市農耕也衍生了食品安全的疑慮——城市生產的食物,重金屬含量較高,吃城市的蔬菜,必會吸入更高含量的鉛和汞。

提到近年較多人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必不缺少「抗藥性細菌」的威脅。Dr. Bronzwaer解釋,我們平日吃抗生素便可阻止細菌於血液或器官生長,但有些細菌本來就存在抗藥性基因。一旦病人沒有復用醫生處方的整個抗生素療程,便難以殺滅所有細菌,使特別頑強的細菌能夠存活,並複製出大量含有強勁抗藥性的細菌,使原本的抗生素亦無效。隨後,醫生便需處方更強力的抗生素,而又催生出具更強抗藥性的「超級細菌」,演變成惡性循環。人類服用抗生素後產生超級惡菌,繼而傳播予他人;動物注射抗生素後亦可能使超級細菌能夠繁殖,動物本身感染超級細菌之餘,細菌亦污染土壤及水源,並透過食物傳播給公眾。超級惡菌的威脅,成為現代社會公共衛生的最大危機。

 

健康一體:應付新型傳染病的良方?

面對食品安全乃至新型疾病的挑戰,「健康一體」(One Health)的概念於近年興起。環境污染、氣候變化會導致新的病原體出現,影響人類和動物的健康。而近三十年來,幾乎有75%的人類傳染病是起源於動物,禽流感、狂犬病、伊波拉病毒等耳熟能詳的疾病正是如此出現。COVID-19疫情已持續年半,大眾應該都能意識到瘟疫是人類一大嚴重威脅。要減少傳染病造成的健康乃至經濟影響,便需要透過多學科的合作,此之謂「健康一體」。在「健康一體」的模式下,專家、政府乃至民眾都能取得更全面的健康及疾病資訊,繼而能夠更有效地預防傳染病散播。

 

後記

疾病無分國界。Dr. Bronzwaer雖然主要在歐洲工作,但他多年來的經驗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發:食品安全、公共衛生是全球議題,各國政府和民眾都必須合作應對挑戰,方能有更大的成果。同時,獨立運作、公開透明的監管組織也是控制疾病、改善公共衛生必不可少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