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喬治 —《進步與貧困》

【撰文:陳偉】

講者伍美琴教授及亨利喬治(Henry George)所寫的《進步與貧困》(Progress and Poverty) (1992, 初版: 1879)

早在19世紀末,亨利.喬治就指出「進步與貧困的同在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大謎團」。萬萬沒想到這個謎團仍然困擾著21世紀的人。1992版的序言描繪「進步與貧困」一書使籍籍無名的亨利喬治一舉成名。這本書一出版就買了幾百萬冊,而且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戰爭與和平》作者列夫.托爾斯泰 (Lev Tolstoy) 十分推崇亨利喬治的思想。美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甚至認為亨利喬治是世上罕有的原創社會哲學家。
 
亨利.喬治將「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作為三個生產關鍵要素進行解構。他認為資本其實不是生產中的必要因素,而只是儲存的勞動力。他更指出,如果工資沒有因應生力的提高而上調,那是因為「地租吞噬了全部收益,以致貧困伴隨著進步」。亨利.喬治認為「土地才是所有財富的泉源」,所以當土地被壟斷,被視為個人的私有財產時,就會出現貧富懸殊的問題。他認為人類使用土地的平等權利猶如他們可以平等呼吸空氣一樣明確。亨利.喬治提出了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使土地成為我們共同財產,我們將在讀書會中討論。
 
亨利喬治這本於1879版的書是寫給那些「看到財富和特權分配不均所造成的罪惡和苦難,但同時相信社會可以轉化而達至更高境界,並願意為此而努力的人」。在這次的讀書中會,我們也將帶著同樣的精神來討論亨利喬治的思想。


緣起

講者伍美琴在研究新加坡的城市發展時,閱及Anne Haila的《Urban Land Rent: Singapore as a Property State》。Anne在書中批判眾多的經濟學者對城市發展、地租的觀點,唯獨談及亨利喬治時並不那麼負面,於是引起講者的好奇心。那麼,亨利喬治與我們有甚麼連結?原來大富翁遊戲(Monopoly)也與亨利喬治有關,大富翁的前身是一個地主遊戲(The Landlord’s Game),由亨利喬治的追隨者Elizabeth J. Magie Phililps 所創,目的是批評並讓人們反思資本主義的問題。

亨利喬治於1839年在費城出生,生於一個有宗教信仰的家庭。他在14歲便停學,行船到印度理解「何為貧困」。後來,他到聖地牙歌成為了一名印刷工人,並寫下一系列文章,大受歡迎。1879年,他正式出版《進步與貧困》(Progress and Poverty),大為風行。後來,他搬到紐約,並曾嘗試參政實踐己說,最後於1897年逝世,近十萬人慕名瞻仰他的遺容。


本書為何?為何本書?

亨利喬治寫作此書的目的是為了「看到財富和特權分配不均所造成的罪惡和苦難,但同時相信社會可以轉化而達至更高境界,並願意為此而努力的人。」(“To those who, seeing the vice and misery that spring from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wealth and privilege, feel the possibility of a higher social state and would strive for its attainment.”)講者希望我們能帶著同樣的精神來討論亨利喬治的思想。

亨利喬治的兒子Henry George Jr.在《進步與貧困》的序言曾提到,他的父親在尋求「進步與貧困」共存的問題之前絕不休息,最終,他發現土地投機(land speculation)封鎖大量土地資源,不使用土地而是等待土地的升值。亨利喬治認為,若他能解決進步與貧困的問題,那麼自由放任的經濟都可以達到理想的社會主義(socialism)。講者依據《進步與貧困》的章節,一步步分享亨利喬治對於「進步與貧困」的思考。


Book I:工資與資本

進步伴隨著貧困,被亨利喬治視為這個時代的最大謎團。為何我們的生產力不斷提升,我們的工資仍舊那麼的低?我們先從古典經濟學中的三大生產要素說起:

  • Labor(勞動)
  • Capital(資本)
  • Land(土地,及該土地所帶來的自然資源)

亨利喬治認為土地應該廣義地定義土地為人類身體以外的物質世界,包括自然力量和自然資源。[1] 勞力則是體力或精神上的努力。那麼,甚麼是資本?他認為,人的勞力改造大自然的資源使之能夠滿足人類的需要和慾望,該改造了的物質/自然資源就是財富(Wealth)。當財富的一部份用於生產時,它便成為了資本。生產理論上是人利用大自然的資源滿足需求,從而創造財富,所以,我們沒有資本也可以生產。但是,資本可以加強勞力生產的效率,也可以讓勞力更有效地利用自然的力量,並使得分工(division of labor)有了可能。那麼,為何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工資沒有應有的升幅?難道是因為人口的升幅使得自然資源的生產力減少?

Book II:人口與生存

馬爾薩斯理論(Malthusian theory)[2] 指出,我們的人口以幾何級數增長,然而,生存資源卻僅是線性增長,所以資源並不足應對人口上升。亨利喬治認為,透過觀察,實際上人口的增長並沒有那麼驚人,而人口並非如此之多。而且植物、動物的繁殖力也比人類更強,卻無大問題,說明了生存資源的增長是高於人口的增長。所以,人類的生存資源更大程度上是取決於自己,而非地球的限制本身。相反,社會不公義才是主因——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愈多人口的地方則愈富庶,並非一如理論所說的情形。

Book III:分配律

如果貧困不是資本問題,人類的人口又未衝擊大自然的底線,為甚麼整體社會變得富庶時,卻會加深了低下階層生活上的苦痛?亨利喬治回顧三種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的回饋,地租(rent)歸於土地的擁有者;工資(wage)歸於勞動者;利息(interest)歸於出資者。而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亨利喬治認為三種生產要素的重要性是如此排序的:

土地(地租)>勞力(工資)>資本(利息)

因為財富是自然資源或物質(土地)加上人的勞力而成。如前所述,財富或資本來自於工資本身,所以資本對於生產的重要性較為次要。土地創造「地租」的前提是該地被人租用。但是,即便沒有人使用土地,土地也有潛在的地租與價值。依據上述的說法,生產(produce)的方程式可以理解為:

生產=地租+工資+利息

換言之,

生產—地租=工資+利息

所以,如果地租沒有上漲,而生產力上升,工資會相應地增長;相反,如果地租上升,而生產力上升,工資將會維持不變。若果地租的升幅超越生產力,工資則會下降。據此,亨利喬治認為,若土地資源被壟斷,取用需要付出大量地租的話,工資將會持續下跌。土地價值上升的代價,就是勞動者的工資。

Book IV:物質進步對財富分配的影響

土地的擁有者,收取高一些地租賺取利潤看似合理。但是,亨利喬治指出,物質的進步是基於以下三點:

  • 人口上升
  • 生產技術與交換的提升
  • 知識、教育、政府、警政等等各方面的改善,進一步增進了財富的生產力

更重要的是,愈來愈多的人口,便會有著更多元的需求。如果人口上升,人們可以從事更多不同種類的生產,市場也變為更龐大與便利。土地價值也隨著人口與經濟發展而上升。換言之,眾人的努力推高了土地價值。所以,土地的價值是基於眾人的努力,而非擁有者一人可以成就。既然財富的生產離不開土地,亨利喬治認為,當人口(勞動力)愈多,地租也會隨之上升。根據他的方程式,工資與利息最終會減少。

Book V:答案

據上所論,亨利喬治認為,當有些人預視到土地的升值潛力,便會開始進行土地投機(speculation)。當土地投機熾熱,依據有限的生產條件,地租壓縮了勞動與資本的原有回報,使得工作也無法維生,甚至限制了人們的投資意願,於是生產停止。換言之,土地投機會導致生產蕭條。

亨利喬治強調,土地應被視作仝人共有的資產(the common property of the whole people),而非個體的私有資產。因為勞力「生產」財富僅僅是一種比喻。再多的勞力也不能從虛無中變出一顆最小的微塵。所謂「勞力生產財富」,勞力僅僅用自然資源和力量去改變已經存在之物質成為人們想要的形式(desired form)。所以,勞力定必要取得自然力量及物質(即亨利喬治定義下的「土地」)才能「產生」財富。可以見到,土地是所有財富的來源,它所產生的自然資源/物質是勞力將之改造、給予其形式(去滿足人類需要和慾望)的對象(… is the substance to which labor gives the form)。在滿載不幸與窮困的地區,土地往往被壟斷,土地的使用者往往被勒索交出高額的收入。

所以,為甚麼在社會進步的同時,貧困卻倍加嚴重?經過上述推論,亨利喬治認為在於土地極不公平的擁有權。坐擁土地與否決定了人們在政治、社會上的地位,並促成了人們知識與道德的水平,換言之,擁有土地者即有特權,壟斷了經濟發展,使得貧困倍加嚴重。

Book VI:補救, Book VII:補救的正義, and Book VIII:補救的應用

財富增長的同時,貧困日益加深;生產力上升,工資卻因土地被壟斷而被迫下降。為了勞動得到公正的回報,亨利喬治呼喊道,我們必須把土地轉為共有的財產(We must make land common property)。他強調土地的平等使用就好比我們不論貧富都有平等的權利去呼吸般。無人可以合理化私自擁有、肆意操縱土地的使用。在歷史與倫理角度上,私人擁有土地更是一種搶劫,它導致了貧困以及種種社會問題。

伍美琴強調,亨利喬治的想法不同於共產主義。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一切如常,土地依舊,市場依舊,交易依舊。但是,地租會被徵收,化為稅收需撥作共同的利益。土地價值只能反映在壟斷下的交易價值,並非土地擁有者的產出。所以,這種土地稅對於生產的影響最少,又能穩定、公平與容易地收取。

Book IX:隨之而來的影響

假如上述方案被採用,土地價格會下降,土地投機便會陷於死寂,土地壟斷亦將不復存在。勞動與資本會獲得應有的回報,而土地稅收會被應用於公共用途。同時,土地投機的破滅會使得人口流向不同、更外圍的地方。如此,財富不但會有驚人的增長,還可以被公平地分配。

貧窮不僅僅是一種剝削,更使得人感到恥辱與亳無尊嚴。所以,工作非常重要,即便是較為普通的工作,也能應用人類的智慧,並進一步生成努力的流動性以及精神活動,形成在生產技術上我們難以想像的進步。

Book X:人類進步的法則

為何我們要處理貧困問題?如前提到,貧困會禁錮人的精神與思想,而精神往往是進步的原動力,進而推動知識的進展、技術的突破與更好的社會條件。回顧歷史,文明的衰落往往在於不平等,人類的進步與平等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繫。所以亨利喬治認為,人類進步的法則是種道德律,人人得享平等的自由。

據此,基本平等的原則就是每人都可以取用大自然及土地的資源。加之公平與公義的原則的話,那麼,人類社會便可去除一切非自然的不平等,也能撲滅貧窮,更無需政府統治與介入。即便是在黑暗之處,也能被知識之光所燃亮,達至近乎馬克思主義中的理想狀態。


結語

基於上述所論,亨利喬治認為不公平不是必然的。相反,社會是有可能達致一種不存在貧困的狀態,而在人類的品性中,更好的品質以及更高尚的力量也可得享全面發展的機會。

實踐的可能?

讀畢本書後,伍美琴甚為欣賞亨利喬治的想法。而亨利喬治針對土地的觀點,放在現代脈絡即是土地價值稅(Land Value Tax)。常言加稅只會把稅項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不過,學者認為地主所徵收的地租往往超過應有的水平,所以土地價值稅並不必然會增加消費者的負擔。另一方面,土地價值稅僅就土地位置、場地作估計,並不計算土地上建築、資產以及相關的利用,所以理論上能推進土地的善用與發展。

伍美琴教授介紹土地價值稅(Land Value Tax)及講解亨利喬治對向土地徵稅的觀點。

那麼何以測量土地的價值?也會有人質疑,部份土地的擁有權難以區分,而且當土地價值稅過高時,甚或會出現土地棄置。不過,從好處來看,土地價值稅能為停止土地炒賣,也激發土地的私人或公共使用,甚至從現代經濟體來看,銀行的貸款極大部份均與土地有關,土地價值稅能減少土地投機,便能釋放銀行的資金用於實業上,間接推動整體社會經濟的發展,並減少政府針對個人勞力的抽稅(比如薪俸稅等)。

伍美琴以英屬哥倫比亞為例,當地政府在1970年代推行了土地價值稅,每年大規模分別重新審視土地及相關利用的稅率。藉著價值稅,政府希望能收取地租與減少其他類型的稅項,並推進共同的富裕。該項政策成果理想,建立了一套非常成熟的土地價值測量方法。在2017年,英屬哥倫比亞省土地稅(40億)佔近整個國家物業稅(79億)的一半,不動產總值仍舊可觀。不同國家也有類似的嘗試,整體的實踐經驗與結果均告正面。最後,講者援引諾貝爾獎經濟學得獎人Joseph Stiglitz的觀點,「許多在我們經濟上的不公來自於尋租(rent-seeking),因為尋租在極大程度上把錢從最底層的人再分配到最富有的人身上⋯⋯尋租扭曲了資源的分配,並使經濟變差。」而亨利喬治的想法,正正是針對地租而出發。

反思香港

伍美琴本身作為城市規劃師,專研城市研究,深深為亨利喬治的思想所折服。他提出了一種基於用途、大小與位置的土地稅,並反思市場制度對於財富與貧窮的作用,均不無啟發之處。更重要是,「他(亨利喬治)很強調,經濟生長不是你多了多少東西,而是你究竟是不是更幸福,有否福祉(Well-being)。我認為這也是一個有否幸福感、尊嚴(的問題)。你是否愛這個地方,你與它榮辱與共般。」

但是,在現存的制度加上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之下,人們很容易沉迷投機活動,簡單炒賣便可收入可觀,不必從事實際生產,最終扭曲了資源的分配,也無助於城市的發展。就以香港為例,講者指出,香港實際上並沒有房屋問題,「香港房屋數字比起戶口數多約二十多萬。劏房戶每戶也可以有一間屋居住,只是他們不能負擔。」在經濟金融化與證券化下,大量人才湧入金融行業,實際上加劇了這種惡性循環。

故此,伍美琴認同土地價值稅有助減輕投機活動,發揮土地原有的作用。回到香港,我們的處境如何?實際上,香港最大的地主,就是香港政府本身,而政府也進行大量的尋租活動;一部份土地則由新界原居民等所掌握,他們利用規劃的手段,讓這些土地沒有被好好利用,只允許人們發展棕地,或普通耕作。香港政府到底有甚麼角色?「一方面,我們(政府)一直宣稱沒有土地,一方面卻利用其他工具讓這些土地沒有被善用,或者沒有合適的規劃釋放土地。」而香港政府所徵收的稅收,並未完全投放於公共用途。即便投放在公共用途,亦未必正確及得到市民大眾的認同。「徵收地租之後,我們努力所創造的財富不用再交稅,但是現時做法並非如此。這些都是可以商榷的問題。回顧亨利喬治的理念,我們不再有貧窮,我們希望人可以去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人人都可以擁有更加好的發展,成就一個更好的社會。」


[1] 編按:古典經濟學中,「土地」(land)一詞時並不僅指地理意義上的土地,更包括該土地所帶來的所有自然資源。亨利喬治傾向採用以上解釋,更將之指及人類以外的整個物質世界。但有些經濟學流派會將自然資源劃分為自然資本(natural capital)或環境資本(environmental capital)。

[2] 馬爾薩斯理論認為人口可能呈指數級增長,而食品供應或其他資源則呈線性增長,最終大量人口會因為糧食增長的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而死亡。一旦農業生產跟不上人口增長,就會導致饑荒或戰爭,並且出現貧困和人口減少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