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翔堃】

這是最好的發明,也是最壞的發明。

一個多世紀前,塑料問世。在塑料之父馬克思·舒施尼還沒研究出分解方法前,它們已被貪婪商人大量生產,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半個多世紀前,塑膠袋問世。塑膠袋之父斯坦‧圖林希望用更加結實的塑膠袋替代紙袋,同時也能避免砍伐樹木。他卻未想到人類如此放縱,濫用塑膠袋,用完即棄,釀成「塑」世之患。

大學通識部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香港地區分會(SDSN香港)合作,於二零二二年七月十四日以「走塑,走數? — 塑膠污染的衝擊」為題,於網上舉辦上年度最後一次可持續發展目標論壇。是次活動有幸邀請到綠惜地球創辦人及總幹事劉祉鋒先生以及我校中大生命科學院副教授徐子祺教授探討塑料垃圾對海洋食物網的影響、香港塑膠污染的問題與可行的解決方法。

過去、當下、將來

講座開首,徐教授就帶領我們回顧塑料史,在時間長河上尋覓塑料與人類的密切聯繫。

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在全球範圍,人類開始大量生產和使用塑料。80年代末更是突破1億噸大關,開始了以億噸計算的新紀元。2016年全球共生產約3.35億噸塑料,2050年可能將再翻一番。到如今,全球共生產超過83億噸塑料,相當於25000座帝國大廈,或10億頭大象。丟棄的佔其中七成多,約63億噸。

察看當下,香港每天總丟棄約2300噸塑膠,其中塑膠袋約804噸,即棄餐具約266噸,膠樽約179噸,發泡膠約89噸。就算均分成86400份看每一秒,還是放大到365天看一整年,得出的都是讓人不寒而慄的殘酷數字。

望向將來,膠樽需要70至450年才能降解,膠袋需要500到1000年才能降解。劉先生感嘆,塑膠比人還要長壽好多,人去世後在自然中降解了好多次,塑膠都還沒降解完。

無情的塑料卻具有頑強「生命力」、「歷久彌新」,更遍佈各處超乎想像的空間。

嚥在喉,淌於血

人類身體入面有不少微塑膠。
pcess609 / Getty Images / iStockphoto

塑膠無處不在,例如在超市購買冷凍產品附送的塑膠袋,或是茶餐廳飲品附帶的塑膠吸管。但你可敢相信,塑膠已經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了?我們並沒有把塑料當飯吃,但塑料卻能以直徑小於五毫米的微塑料(micorplastics),或甚至電子顯微鏡才看得到的納米塑料(nanoplastics)形式,成為我們的盤中飧或是瓶中水。

人類吃大魚,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微塑料,人類也就順理成章吃到了塑料。香港超過9成的樽裝水中含有微塑料,我們喝水時或許也嚥下不少。「塑」從口入,每年每個人嚥下的塑料重量可達一張信用卡。徐教授強調由於研究難度大且不夠全面,現在仍然未知塑料進入人體身體後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但從對海洋生物的研究來看,我們已知微塑料會結合重金屬、抗生素和化學品,進入生物體內,對腦、鰓、肌肉、腎臟、腸胃、卵巢等部位都造成健康隱患。今年三月份,一項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研究發現人類的血液中已經有微塑膠了,而這些塑料由多到少主要為PET(常用於製作飲品膠樽)、PS(常用於製作餐盒的發泡膠)和PE(常用於製作膠帶)。摸摸肚皮,回味著可口佳餚;把把脈搏,感受著血液流動。塑料早在其中,成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無孔不入

人類產生塑料,也深受塑料影響。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也是受害者。徐教授指出,塑料還「撫慰」著海洋生物的胃,徘徊於海洋深處,凝固於極圈海冰中,甚至摻雜到空氣和雨水裡。

海龜初嚐一口塑料,沒覺得有什麼不對勁。「呢嚿透明嘅嘢大件夾抵食喎!」愈吃愈多,直到打了一個響嗝。海龜誤以為自己飽了,然而卻久久不能消化排泄。牠餓了,本來就不大的胃因被塑料阻塞讓牠無法享用其他正常的食物,最後因營養不足而活活餓死。臨死前,九厘米的腸子堵著42塊經過自然降解的二次微塑料。[1]

遊客若乘坐國際郵輪,就可望著太平洋上面積達1400多個香港那麼大的垃圾島。潛水勇士到此一遊,深吸一口氣,進入全世界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探索。一心想著觀察海洋生物,卻發現最引人注目的卻是一粒一粒微塑料。

「怎麼越來越熱了?」海冰融化著,當中的微塑料也逐漸顯露出來,流入海洋。北極熊逐漸失重,跌入水中。微塑料看到他胖胖的身軀,笑著說:「十年前,你還沒出生呢。」

納米塑料如PM2.5一般,在一呼一吸中深入我們的肺部。從天而降的雨水或許砸不死靈活的蚊子,當中的微塑料卻可能使他們遍體鱗傷。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塑料似乎已經滲透了我們日常生活,想說再見確實頗有難度。而我們怎樣才能減塑走塑呢?劉先生講解了處理廢物的五大等級(waste hierarchy),其中循環利用治標不治本。要從根本改善現狀,還得從源頭上避免使用塑膠產品,然而現實上卻阻力重重。劉先生提出了走塑之難背後折射出的五大問題。

第一,多數人仍然對走塑不以為然,認為塑料乾淨且使用起來十分方便。

第二,多數人的塑料回收意識仍然不夠,丟棄塑料的時候不分類。除了膠樽可回收,劉先生強調乾淨的塑膠袋也是可以回收的,直接放入收集塑料的垃圾桶即可。當避免不了使用塑料時,不如就在丟棄垃圾時花多點心思分分類,讓塑膠去到它該去的地方。

第三,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不足。以前汽水裝在玻璃瓶中,並收取押金,飲完歸還玻璃瓶後才能退回押金。這樣一個小小舉動能避免玻璃杯隨處丟棄,促進玻璃循環利用。但當今唾手可得的膠樽卻讓這樣的儀式感成為歷史,也大大增加了塑料回收的難度。許多超市也過度包裝蔬菜水果,一層又一層,使天生麗質的蔬果不再自然純真。

第四,政策不足,也未對塑膠使用下重手。塑膠收費能暫緩人們使用塑料的頻率,但效果有限。香港自2009年起對塑膠袋徵費,一年後使用量降低了九成。但劉先生也指出,沒過多久後,塑膠袋的使用量又回彈。人們似乎習慣了收費,妥協成為習慣。同時塑膠收費的規定中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讓人摸不清頭腦。例如購買冰凍汽水可以豁免膠袋費用;但如果汽水是常溫的,就不提供免費膠袋。劉先生希望規則制定者能去除這些無謂的豁免,讓減塑更徹底。在7月的活動中,劉先生也提到了立法會有意將塑膠袋徵費從0.5港元增至1港元。而在活動結束3個月後,政府確定了該決議,並將於今年2022年12月31日起正式實施。雖然塑膠收費有所進展,但許多政策還未有定數。例如,雖然垃圾收費已在2021年8月於立法會通過了,但具體落實的時間仍模糊不清,預計要等起碼一年,直到2023年下半年才有望實施。[2][3]

第五,環保絕不是表面工夫(fake green)。雖然快餐店可以做到不主動提供塑料吸管,但其他的餐具和外賣包裝仍然是塑料,治根不治本。但如果要徹底改變塑料,本質上講求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快餐店需要來一次翻天覆地的改變。而許多自稱更環保的替代品其實也並非那麼環保。有餐飲界商家使用紙包裝替代塑料包裝,而實際上所謂的包裝或許也不是100%紙製,其中能防漏油的防護膜更是用「永遠的化學物質」(forever chemicals)造成,既危及人體健康,也對環境不利。另外,有一類包裝能做在光下降解(photo-degradable),然而在無光的降解區,多精密的設計也成徒勞。

知易行難

劉先生強調走塑之路上,政府、商家和個人三方也須要努力。

政府須要有決心和毅力,頒布政策,採取實際行動。值得欣慰的是國際社會都嚴陣以待。聯合國已設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並將於2024年前頒布了具有法定約束力的文件,內容包括規範塑膠產品的生產、銷售和回收處理。條約生效後,簽署合約的175個國家將嚴格遵守。[4]歐盟也在2021月7月開始禁止成員國使用10種即棄塑料。[5]而在這樣的大趨勢下,每個經濟體都無法將自己置身事外。

商家要兌現走塑和回收塑料的承諾。例如除了優先回收值錢的紙皮和五金,回收商也應該有更多的社會責任感,不將塑膠廢物視為賺錢的阻礙。不如一起將它們運到回收廠,而非任憑它們流落大江大河。

而每個人,都要從自己做起,改變自己使用塑膠產品的習慣。劉先生特別指明兩條明路。一是BYO(Bring Your Own),例如買外賣時使用自帶飯盒和餐具。二是選擇可重複利用的產品,同一次性用品說再見,例如出門時選擇配戴可重複利用的口罩。另外,無論是在學校還是社區,教育也至關重要,要讓更多人擁有走塑意識。

短短一個半鐘,徐教授和陳先生跨越時空帶我們回顧塑料的過去和當下。展望塑料的將來,選擇權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中:究竟要享其便利,還是視其為敵。「塑」世之患,可以止於我們這一代。現在行動或許還來得及。


[1] Lim, X. Z. (2021). Microplastics are everywhere — but are they harmful? Nature, 593(7857), 22–25.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1-01143-3

[2] 環境保護署. (n.d.). 有關已獲立法會通過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垃圾收費)及其相關安排的問與答. MSW charging @ HK. Retrieved November 14, 2022, from https://www.mswcharging.gov.hk/faq.php

[3] 鍾 妍. (2021, August 26). 垃圾徵費|生效日期待定 環保團體憂無了期拖延 變相形同虛設. 香港01. Retrieved November 14, 2022, from 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668575/垃圾徵費-生效日期待定-環保團體憂無了期拖延-變相形同虛設

[4]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n.d.). Historic Day in the campaign to beat plastic pollution: Nations commit to develop a legally binding agreement. UN Environment. Retrieved November 14, 2022, from https://www.unep.org/news-and-stories/press-release/historic-day-campaign-beat-plastic-pollution-nations-commit-develop

[5] European Commission. (n.d.). EU restrictions on certain single-use plastics. Environment. Retrieved November 14, 2022, from https://environment.ec.europa.eu/topics/plastics/single-use-plastics/eu-restrictions-certain-single-use-plastics_e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