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號 Mar Issue 都市與空間專題

主教山的可能性——從「文化遺產」此一概念說起

過百年歷史的深水埗主教山羅馬式蓄水池,因水務處工程而重見建天日,其古雅的建築風格承載了城市發展、港九新界演變的歷史,驚艷了不少市民。民間眾口一詞地要求保育蓄水池,政府也難得地致歉與允諾保育。但是,蓄水池應該如何保育?進一步可問,為何保育?如此種種,則涉及了一個新興的概念——「文化遺產」,《大通報》學生記者陳偉將為大家介紹「文化遺產」的內涵,望能讓大家思考時有一些方向。

主教山的可能性——從「文化遺產」此一概念說起 閱讀全文 »

城市更新、社區想像與公民社會——中港臺案例探討

城市地理學家David Harvey曾在《城市權利》一文中發出「誰的城市」之問,提出城市的使用者也是城市生活的締造者,應分享按照自己意願規劃城市空間的權利。由此而見,「拆」與「留」本沒有絕對意義上的應然選項,而是城市建設中以政府或公營機構、地產商、業主、租戶等多個利益方博弈的結果。在這篇文章,《大通報》學生記者李欣庭嘗試突破自上而下的城市更新論述,站在權力弱勢的普通市民的立場檢討中港臺的城市更新案例,分析資本與社會體制對博弈焦點和格局的影響,最後討論依托公民社會重新構想和創造社區空間的可能性。

城市更新、社區想像與公民社會——中港臺案例探討 閱讀全文 »

誰的城市?─都市裡的公共空間排除

都市除了容納各式建築物與設施以滿足人們活動、居住等實質生活需求外,其更作為一個載體供市民生產、呈現各項思想與文化,因此都市空間的利用與建構,其實反映了社會中不同利益團體彼此競逐權力的結果,以及各團體背後所代表的特定價值觀。《大通報》學生記者蕭君柔指出,透過觀察我們所居住的城市,往往可以發現權力階級為了有效管理社會、提升都市的競爭力及國際化,而將都市空間當成社會控制的工具,利用公共空間與都市計劃壓迫「非我族群」,以進一步將都市打造成符合社會中上階級想像中「乾淨」、「秩序」、「安全」的都市樣貌,使都市淪為一種只為特定族群服務的霸權空間。

誰的城市?─都市裡的公共空間排除 閱讀全文 »

校園休憩綠化空間:中大草地

疫情之下,困留於數百呎的狹小單位長達數月,郊野公園與山徑突然成為市民蜂擁而至的假日去處。這種對新鮮空氣、花樹山野的迫切渴求,或正是我們重新檢視城市綠色空間規劃的良機。回視中大,校園依山而建,且以佔地廣闊的草地聞名,但其實際使用情況如何?藉着假日與平日的街訪,《大通報》學生記者吳騫桐嘗試探視中大校園草地的使用情況,並淺析校園休憩綠化空間的規劃問題。

校園休憩綠化空間:中大草地 閱讀全文 »

What motivates you?

In this article, Wong Yuen Lung shares his thoughts on “In Dialogue with Humanity” (UGFH), which he took in 2018-19. He also talks about how the two GEF courses help him explore the question of motivation.

What motivates you?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