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號 May Issue 情感專題

本期導言

這是一個喧囂的時代。這也是一個孤獨的時代。

生計和動盪時勢的壓迫下,人最深隱的情感需求似乎理所當然地退居邊緣。社交媒體爲普通人提供了一個展現與發泄的窗口,而個體的聲音和慾望卻持續面臨公權力、集團資本和他者審視的多重擠壓。

選擇如何「愛」與「被愛」,是否將成爲每個人最後的自由?又或者,我們是否真的可以自己選擇?

在「結構塑造人」的俯角敘事之外,仍有人想要打開最細微也最豐滿的每個「人」的世界,並在每一次的「走近」中探尋人類共情的可能。是否有一天,你我那樣不同,卻可以緊緊相連?

本期大通報「情感專題」,讓我們一起聆聽越南難民的漂泊身世、品味食物記憶中綿長的鄉愁;透視微博的審查機制如何形塑輿論生態和用戶心理,亦跟隨陳力深教授觀察本港交友程式中微妙的政治考量,在權力與情感的張力中構想「最小單位的自由」。困於社交媒體時代的孤島,「情感」如何重新成爲連結社羣的紐帶?張展鴻教授將帶你走進人類學的田野,在一場場對話中、一個個不斷展開的故事裏尋找答案。

【通識沙龍】社運創傷與心理治療 (2020-11-19)

【撰文:陳偉】、【講者:葉劍青先生】

本文為2020年11月19日「社運創傷與心理治療」的講座摘要紀錄。//

香港於2019年經歷了反修例社會運動,於2020年則受到冠狀肺炎疫情困擾,整個香港的日常生活都出現了龐大的變化。 經歷不同社會事件及暴力事件之後,不少市民有極大負面情緒,甚至創傷(trauma)。有人形容對香港來說,這是一次觸發人道危機的集體創傷( collective trauma)。有見及此,良心理政及一群義務心理學家在反修例運動以及疫情中都有致力提供各方面的心理支援。甚麼是創傷?個人創傷和集體創傷有不同嗎?在梳理創傷的過程中,敍事實踐如何理解和應對?集體創傷如何轉化?希望這次講座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討這方面的問題。

【通識沙龍】社運創傷與心理治療 (2020-11-19) 閱讀全文 »

To GE, or not to GE?

[Author: Tada Yoshikazu]

Is university GE necessary at all? If so, what role does GE ought to play in the life of a university student, and how can our GE foundation program seek to engage students in achieving that goal? To GE, or not to GE will seek to answer those questions that surround the aims of an effective GE program.

To GE, or not to GE? 閱讀全文 »

【讀書會】生老病死苦── 一個醫生的觀察(2021-04-16)

【撰文:吳騫桐】、【講者:陳求德醫生】

本文為2021年4月16日「生老病死苦 —— 一個醫生的觀察 」的講座摘要紀錄。//

何謂生老病死苦?現代醫學發達,解決了不少從前困擾著人類因疾病或意外死亡的問題;但面對死亡,面對箇中的痛苦與無奈,醫學能做的似乎很有限。外科醫生Atul Gawande 在著作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中分享了幾個故事,描述老弱病亡的人間實相,反思醫者與現行醫護建構的貢獻與缺失。講者陳求德將於講座中介紹該著作,剖析人類如何在生病、衰老中活得有尊嚴,亦會溫馨提示如何安渡晚年(老年三寶、身心健康的秘訣等等)。

【讀書會】生老病死苦── 一個醫生的觀察(2021-04-16) 閱讀全文 »

【通識沙龍】從科學到醫藥—這麼遠、那麼近 (2021-03-18)

【撰文:董夢溪(Nicole)】、【講者:王建鈞博士】

本文為2021年3月18日「從科學到醫藥—這麼遠、那麼近 」的講座摘要紀錄。//

科學研究新突破為何不能夠立刻解決疾病問題?從基礎科學發現到醫療應用,中間要經歷多少過程?臨床數據成為藥物價值依據的同時,卻提高了開發門檻和延長了所需時間,臨床實驗的完整性如何重要?在以科學為骨幹的主流醫學以外,另類或傳統療法又該如何定位?是次講座以COVID-19疫苗的開發過程展現科學研究與醫療應用的距離,並探討藥物開發者(藥廠)、支付者(政府、保險公司、病人)與處方者(醫生)之間如何利用科學溝通、決策和角力。

【通識沙龍】從科學到醫藥—這麼遠、那麼近 (2021-03-18) 閱讀全文 »

【讀書會】心靈的貴族:從《莊子》寓言細味百態人生 (2021-03-12)

【撰文:董夢溪(Nicole)】、【講者:張喜儀博士】

本文為2021年3月12日「心靈的貴族:從《莊子》寓言細味百態人生」的講座摘要紀錄。//

位列先秦四大散文之首的《莊子》,在過去的歷朝歷代,撫慰了無數失落的心靈。在科技劇變、人心散渙的當下,《莊子》是否仍然能夠發揮出其「心靈雞湯」之藥效呢?在是次演講,張喜儀博士嘗試借助《莊》書中的十多則寓言,首先勾勒出塵世間的五種困惱,包括生老病死之苦、情愛之患、爭鬥之害、名利之累和無妄之災,即所謂「百態人生,五味分陳」,然後再從〈內〉、〈外〉、〈雜〉篇,各精選三、五莊學金句,分享其中的寓意甚或弦外之音,以期吾人在聆聽中國古代道家聖哲智慧的同時,能夠在頃瞬之間,頓悟人生。

【讀書會】心靈的貴族:從《莊子》寓言細味百態人生 (2021-03-12) 閱讀全文 »

「博有博法,夾有夾規」 ——探討微博的言論審查機制

【撰文:崔雨晴

在內地社交媒體,言論自由是否還有希望?抑或是徹底淪為了資本與政治左右輿論、控制審查民眾言論的工具?本文將以微博為例,講解言論審查所覆蓋的方面(性相關、政治敏感)、處理方式、與Twitter的對比以及採訪用戶體驗,引導讀者思考上述問題。

「博有博法,夾有夾規」 ——探討微博的言論審查機制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