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填海也可以很哲學?——通識經典與現實對讀的可能
地理與資源管理系二年級的吳丹婷、何建樺及謝耀東,嘗試透過《理想國》、《社會契約論》和《寂靜的春天》三個經典文本,反思「明日大嶼」這個香港極具爭議的填海計劃。
地理與資源管理系二年級的吳丹婷、何建樺及謝耀東,嘗試透過《理想國》、《社會契約論》和《寂靜的春天》三個經典文本,反思「明日大嶼」這個香港極具爭議的填海計劃。
“Being a university student is more than sitting at the desk and studying for GPA, it is also about how we can be a contributing citizen to the world.” said Serena the editor in chief of CUriosity.
近年內地掀起通識教育發展的熱潮,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等學府已設立通識課,然而普通本科院校對通識課的概念仍然模糊。為了理解內地高等院校通識教育情況,幾位學生走訪了北京多所著名學府…
有見不少中大學生認為校園內的情緒管理支援有所不足,新通識科「豐盛人生:正向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無疑是校方對學生情緒問題的積極回應。然而,此課程亦令不少人感到疑惑:到底什麼是正向心理學?這門學問在什麼意義下能夠幫助學生管理情緒呢?
骨瘦如柴的北極熊被困浮冰、敘利亞男童俯臥海灘上、巴黎巴塔克蘭劇院門外遍地屍首……面對戰亂、飢荒、氣候變化、能源短缺等重大挑戰,這些畫面是否只為我們帶來視覺上的衝擊?身在香港的我們能否感受到畫面背後的切膚之痛呢?
每天清晨一推開門便能看見一大片綠油油的農田,蝴蝶蜜蜂四周飛舞,清新草香撲鼻而來……相信不少自幼生活在都市的同學都曾幻想過能在鄉間生活,每天感受大自然的氣息。然而,當我們真正走進農田,以農夫的生活方式過日子時,又是怎樣的呢?